该图对第三类握法的变角度拍摄,注意大拇指的位置以及内侧手食指接触竹笛的方式
(图8)
这类握法不太常见,其握法可概括为,拇指与中指相对(注意:不是食指)辅助摁孔。笛子则卡在内侧手食指的近节指骨侧面的生理凹陷中见(图8),前臂内旋且手腕抬起,内侧手三指自然弯曲落于孔面上。这种握法巧妙的利用了食指近节指骨侧面的生理凹陷、下唇、外侧手小指这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三点将笛子牢牢固定,同时将大拇指解放出来。又通过前臂内旋合理规避了指伸肌的“主动不足”从而避免了抬指困难。这就为最大限度的提高手指的灵活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初学者采用这种握笛方式时会特别容易上手,但会感到前臂肌肉不适。这是由于桡侧腕伸肌肉群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有效锻炼造成的。增强其肌力的动作为手臂内旋负重抬腕。具体动作为,手握0.5~1.5公斤重物,将手肘抬起,前臂内旋抬起,做抬腕动作。每组10~12次,每天做6~8组,组间隙不超过1分钟,重复3~4天后桡侧腕伸肌群力量会得到明显增强。此方法同样适用于从其他握法改换此类握法感到手臂不适的演奏者。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按此方法握笛,就会缩短手指灵活度的练习时间,就能在相对较短的练习时间内,灵活自如额演奏快板乐句以及手指装饰音。
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第三类握法最为科学,通过合理的姿势运用有效的规避了各手指的僵硬与疲劳。因此在同样的肌肉素质下此种方法的灵活度更高,在同样的训练密度下,此种方法的进步速度最快因而最为科学,这是从以上运动解剖学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参考文献:
《格氏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