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便是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着生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用这样一句话评价米开朗琪罗。我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先生的一生也是在不断的告诉自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史铁生我是中国知名作家、散文家,于1951年出生在北京市。1972年因病住院,此后便双腿瘫痪。身体的突然残疾对他打击很大,但比这更强大的是他坚强的内心。他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我与地坛》便叙述了他摇着轮椅,在15年的时间里与地坛公园的不解之缘。朴实无华的文字里,无不流露着他对命运的哀叹和对母亲的愧疚,他无时无刻不在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
高中时期学到过这篇文章,但教材里只选取了文章的前两段。那时候还特意跑去图书馆找出全篇来读,读完后并没有比课堂上更通透,反而生出很多疑惑。当时的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里,年纪轻轻便身体残疾的史铁生,不但走出了人生低谷还成为一位优秀的作家,佩服他的面对生活的勇气。并没有感受到他整日整日独自坐在地坛时心里的苦楚与不甘,不太理解他说的“罪孽与福祉”,也读不懂他说的“怕活不等于不想活”。
后来终于离开了校园,再也不用翻看枯燥无味的课本。本以为工作、成家后的日子都是快乐而自在的,后来才明白,当时千方百计想要离开的地方才最快乐。
一次,同事说地坛公园就在公司附近,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高中读《我与地坛》的情景里,于是又从网上找来读。与年少时不同的是,全篇读完后,不但没有任何困惑反而心情很久都无法平静。终于能够理解他无数次在地坛公园的思考,他是在一次次的寻找希望,一次次的让自己与命运和解。那些罪孽与福祉就是在命运中不断的选择与被选择,并努力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有那么一瞬间,甚至觉得坐在那里安静的思考的人就是自己。有些书籍,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有些文章,一定要长到足够的年纪才能够读懂。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才体会到成年人的生活,是对工作、家庭和自己的一个不断妥协与坚持的过程。
一、为了生活,没有哪份工作是体面的有人工作在窗明几净的摩天大楼,有人工作在大厦外悬挂的高空锁链,有人工作时一周的衣服不会重样,有人一套工作服即便洗干净也看不出最初的颜色,有人的工作是对着电脑不用走动,有人的工作在城市的每个地方都有他的身影。
快递员常常羡慕办公环境优雅的公司白领,软件测试人员常常羡慕高薪水的开发人员,人事专员常常羡慕漂亮清闲的前台招待。可是,很多公司白领的薪水并不及快递员高;开发人员根据测试反馈清单加班修改代码时无数次希望能像测试人员一样正常下班;而很多公司前台都在默默学习并准备考取人力资源证书。
每个成年人,都需要有一份工作,靠能力、靠颜值、靠体力······用尽自己的优势去获得认可,这样,才能有一份收入,才能养活自己或支付一个家庭的开销。这样说起来难免现实,但真正为了情怀,不用考虑吃穿住行而工作的人又有多少。如果是为了生活,没有哪一份工作是体面的。
见过在寒冷的冬夜,蹲在小区门口卖花的妇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样美好的修饰她或者从没有想到过。每当成功推荐买花的顾客带几株满天星时,她想到更多的或许是孩子的奶粉又多了一份着落。见过在地铁换乘途中拎着高跟鞋光脚走路的姑娘,漂亮的长裙遮不住脚踝被鞋磨破的伤痕,精致的妆容盖不住满脸的无奈和疲惫,即使这样也柔声细语的安抚着电话另一端客户的情绪。
我们都是被生活压迫着艰难前行的人,工作过的人都曾在职场受尽委屈,无数次的想过逃离,又无数次的劝自己留下。因为没有哪份工作是容易的,就像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可言。
二、每个家庭的背后,都有一对身心疲惫的青年人1、关于父母
有一种心痛是发现曾经无所不能的父母开始像孩子一样从子女的眼睛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有父母在,我们永远都是孩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再也不能如孩子一般把问题抛给父母了。
我们和父母已经悄悄变换了角色,甚至都没有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也许是有一天父母想去外地看望生病的老邻居,却不会购买火车票;也许是有一天母亲想要给三个月大的宝宝把尿却遭到子女的拒绝;也许是有一天父亲不小心撞到运行的电梯门把自己锁在电梯里恐慌的打电话给儿子。
也许,根本没有具体的事由,只是身为子女的我们突然意识到该是承担家庭责任的那一刻所有的角色就都转换好了。
2、关于子女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当能够读懂纪伯伦《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这首诗时。也便进入了对孩子欲言又止、爱而不知如何恰当表达的矛盾育儿状态。书架上的育儿书籍代替了国内外畅销的小说集,购物车里全是儿童益智玩具和幼儿绘本,自己怕到尖叫的蟑螂却要淡定的告诉孩子只是虫子,孩子每个不睡觉的深夜都要一遍遍的给他讲同一个故事。
脾气暴躁的人如果想要看自己性格温和的样子,就去养一个孩子吧,性情温婉的人如果能够体会暴跳如雷,也是拜孩子所赐了。作为母亲,常常对自己的责备远远多过对孩子犯错的抱怨;作为父亲,每每无法理解一个弱不禁风的小生命竟能触到内心深处的柔软。
我们在父母和子女的身份里不断切换,在对父母身体的担忧和为子女成长做引导的夹缝中努力寻找一个位置,可以平衡整个家庭,托着这样一个颇具重量又不能放下的责任缓慢前行。
三、一次次与自己握手言和人们常说“愿你走过半生,归来还是少年。”这句话的分量其实很重,因为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当我们到了不再被称为少年的年纪,就开始了自我成长和被迫成长的漫漫长路。见识过现实的无情后我们终于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而此时,我们已经离那个少年越来越远。
是否还记得高中时曾立志要当作家的信念,曾信誓旦旦说起将来要开一家书店,每天就泡在里面不停的看书,这样的愿望还能够实现吗?最终还是没有成为不结婚不生子的潇洒女性,在全职工作和夜间宝妈的生活里拼命挣扎。
毕业的时候,能收到聘请合同就是对大学的交待;26岁的时候,能拿到结婚证就是对父母的交待;30岁之前,能有个宝宝就是对家庭的交待。我们一直在给社会、给他人做交待,什么时候才能给自己一个交待?
生活让我们学会安慰自己,我们不断的与命运和解,不断的说服自己那些能让他人满意的答案,也是对自己的交待啊。而那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与曾经年少的自己握手言和,或许成长的代价,就是让曾经的自己学会妥协。
于史铁生先生的遭遇而言,生活中这些困难根本算不得什么。但作为普普通通的成年人,作为是儿女又是父母的成年人,就是在这些算不得沉重但常常被压得喘不过气的纷纷扰扰的压力下,努力的选择生活又不断的被生活选择着。
一直以来,自己也需要一个“地坛”,需要在心情低落、绝望、无助时到园子里去安静下来。地坛公园就在公司附近,家附近也有大大小小的公园,却从没有在任何时候自己跑去公园思考或沉默。
或者很多成年人都是这样的,每当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会失眠、会哭泣,会不知所措,但如果要花上一天时间去公园里安静的思考,马上就想到请假会扣工资,可以带母亲去做个体检,不如把时间用来陪孩子······瞬间又觉得自己百毒不侵了。
每个成年人都在戴着镣铐舞蹈,或许那些将自己牢牢束缚住的东西,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的账号,看文文章,记得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