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曼神父其实也同样的让人感到复杂,同于史料记载南京大屠*期间许多传教士自告奋勇、不遗余力的救助,却揣着西方优势的眼光。好似中国正有着数不清的堕落,而他的救赎正显现出他的高贵。
可是他的作为却又让人觉得他是如此自然,为了身在他教堂所有生命的可贵愿意牺牲一切,包括了他自己。
如果西方象征之于英格曼神父,东方便是戴涛,他是战争中的一只失落的棋子,是屠*者也是牺牲者,军人在战争中相信也是头号的陪祭品,尤其中国仗着人数的优势往往都用消耗战,更显现出人命不值于非生命的钢铁。
电影一开头便有叙述到一小段中国士兵一个接一个像列队般冲锋陷阵,当然在坦克眼中人根本如同蚂蚁般一捏即碎,好在最后一个士兵顺利透过前方一个个肉身的盾牌得到时间的最大值与距离的最小值,再藉由自爆让无情的钢铁怪物再也无法张嘴咬人...
这情节看似一部牺牲的英雄传奇,但是却也间接把当时被遗弃的军人最悲情也最浪费的处境表现出来。
如果说每个人同有活着的*,那他们就是被迫或是半自愿抛弃的那一群,他们的身体属于国家的每一个人就是不属于他自己,他的心只存了爱国主义却容不下自己的一丝情感。
小说着重在人性的冲突及日军的暴行,而电影着重于中国士兵的英勇与妓女的情义。
关于小说,严歌苓介绍,小说之所以叫「金陵十三钗」,是因为「十三」是个不祥的数字,预示着主人公、南京城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加上她的母亲是南京人,她曾问母亲对南京大屠*的记忆,母亲却说不记得什么了,长辈们本能地把它压进记忆深处,差不多就成了强迫性失忆。
正如她所说:
“我对南京大屠*始终很关注,在海外每年都有纪念大屠*的海外华人集会,我经常去参加。每次参加,我都有一种冲动,就是特别想写一部关于南京大屠*的小说,但是真写大屠*我可能也写不了,我必须创作一个凄美的故事,一方面是残酷,一方面是美丽。后来,我查到金陵女子大学教务长魏特琳日记的一段记录,南京陷落的时候,所有女人在金陵大学避难,日本人要求他们必须交出100个女人,否则就要在学校中驻军,当时就有20多个妓女站出来了,使女学生们没有遭到厄运,这就是故事的萌芽。”
也正是《金陵十三钗》,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Rape of Nanking”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可比拟的艺术品中国大陆两大影评网站(10分为满分),豆瓣评分人次19万人,平均评分为8分[10],时光网评分人次1.8万人,平均评分为8.1分。该片在烂番茄电影网则获得了41%的新鲜度,平均分为5.5分。
我对这部影片有极高的评价,张艺谋导演终于又拍出一部可以深植人心的佳作。
当然,就对战争双方客观的陈述与反省的深度来看,这部片还是比不上克林伊斯威特的经典《来自硫磺岛的信》。不过这一点是可以被体谅的,毕竟,二次大战日军与美军的战争地点不是在美国本土,侵略方对无辜老百姓令人发指的暴行并不是美国人必须面对的战争伤痛。
要中国人对这段历史的戏剧呈现完全不加入主观意识的描述,是相当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