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这说的便是季羡林。
不仅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还活跃于佛学、国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身为北京大学终身教授的季羡林与中国学界泰斗饶宗颐先生并称为“南饶北季”。
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勤奋治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成为中国学界人人敬佩的“模范标兵”。
记得初次认识季羡林是源自他的《清华园日记》,一句“考他娘的什么东西”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原来在世人眼中不苟言笑的学者竟然也有这么可爱和“真性情”的一面。
然而,在他的儿子季承眼中,季羡林却永远是一个吝啬于施予爱的、冷漠的父亲,是人生的失败者,一个孤独、寂寞又无情的文人。
2010年,季承出版了《我的父亲季羡林》一书,在将季家过去的真实情况揉碎摊开于纸面的同时,隐晦地表达了多年来他对于父亲的怨怼和不解,揭开了这个学界大师不为人知的一面。
“不完满才是人生。”这句话或许并非季老一时的感慨,而是对自己一生的苦涩回味和无奈叹息,他是大社会的好学者,却不是小家庭的好父亲。
重新回到季承对父亲的评价上来,这其中虽然有着这位未曾感受到父爱的儿子的些许偏见,但不妨让我们再走近点儿去体察与理解。
01 灰暗的童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这灰黄贯穿了季羡林的整个幼年时期,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底色。
1911年8月2日,季羡林诞生于山东聊城农村的一户穷苦人家中。
按照季羡林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县在山东西部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