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民国故事。
民国时,杭州有一座著名的清馆平秋阁,阁里面有一个清倌人(只卖艺不卖shen的那种)叫薛若离。
老人们传言道,见薛若离一面,那是修了三辈子的福分;听薛若离唱一支曲儿,骨头都能酥三天!
而如果你要见薛若离,必须得准备好三盒两封。
三盒是指一盒楼外楼的酒菜、一盒九芝斋的点心、一盒孔凤春的香粉,两封指的是封好的银元,一封正好一百枚。
还必须提前一个月预约。
恩,清倌人都如此的讲究,楼外楼、九芝斋、孔凤春可都是当时杭州知名的老字号。
再追一波回忆*。
小时候过生日,有三个地方是必去的,延安路上的杭州照相馆拍个照片;然后去海丰西餐社吃蛋糕;再去六公园的少年宫玩一圈。
这也是杭州大部分80后的生日回忆。
曾经,杭州最好吃的包子,是太子楼肉包和南方酒家的南方大包。
太子楼的肉包汁特别鲜,肉馅大、不放葱。南方大包也一样,大白天买包子都要排队。其它店的包子都卖5毛钱一只,他们两家要卖6毛钱一只,但买的人还是最多。
每次路过我都会缠着父亲让买,小时候吃包子总喜欢先把外面的皮吃了再吃里面的肉,然后出现吃完了皮之后发现肉掉了。
而现在,满街的只有甘其食和巴比馒头。
曾经,许多杭州人的第一顿西餐、第一个冰淇淋、第一块蛋糕,甚至第一次与恋人吃饭,都是在海丰西餐社。
我怀念那里的凉爽的冰镇赤豆汤,半碗香浓的赤豆汤,上面漂浮着一个让人惊喜的冰淇淋球。
小时候都是父亲带着我去吃的,我一个人吃一份,父亲不吃,他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吃。
没有图,实在找不到海丰西餐社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