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年猪(欧祝斯 供图)
有关于“焚年猪”的由来民间有一个传说:元末时期,蒙元当权者高压统治汉族子民,派许多奸细严格管制民间铁器,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对奸细恨之入骨,他们在中秋节分发月饼,相约在腊月二十九日起义,他们秘密捕*奸细,将其藏于锅灶塘下。后来,衍生出除夕夜用树蔸焚年猪的习俗。
年夜饭、分岁酒、压岁钱
除夕的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那时生活清苦,一年难得吃上几顿好菜,不管是大人,还是嘴馋的小孩,都非常期待这顿年夜饭。一家老小团团围坐,桌上摆满了各色的美味佳肴,很多都是家乡特色美食。年夜饭的菜单里除了象征美满团圆的年糕外,还有什锦菜,什锦菜是由花菜、黄豆芽、香菇、笋干、蒲瓜等多种蔬菜炒制而成,各个食材都寄托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如黄豆芽外表像玉如意,象征着“万事顺意”。
置酒庆岁丰(丰子恺 绘)
有一首诗描写《泰顺什锦菜》:
清汤微漾戏红虾,来赴群蔬荟萃家。
绿菜丛间藏土豆,香菇伞下缀蒲瓜。
龙须玉质心如意,银耳芳容梦似花。
欲寄平生千种愿,付诸美味叠相加。
人们把新年里诸多美好愿望,寄托于繁花似锦、美味叠加的什锦菜。
团圆饭怎能无酒呢?主妇去酒缸里舀来一壶红酒,放入开水中烫热,这是自家糯米酿制的红粬酒,香醇绵长。雍正《泰顺县志》记载除夕有“饮分岁酒”的习俗,这除夕夜的红粬酒又称“分岁酒”,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共叙天伦之乐,互相劝酒,红酒倒入杯中冒着缕缕热气,漾动着喜庆的光华。
酒过三巡,双颊微红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自拿出压岁钱分发给座中孩童,并勉励孩童好好读书,明年更上一层楼。其实在年底的几天里,孩童们就陆陆续续收到叔伯婶娘、外公舅舅等长辈的压岁钱,有崭新的五元、十元、五十元的钞票,虽然相对于现在来说这个金额不多,但是孩童都很开心。除夕夜父母所送的压岁钱红包最大个,寄托着沉甸甸的厚望。压岁钱又名“压祟钱”,寓意可以辟邪驱灾、保佑平安,孩童收到长辈压岁钱能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自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彻夜燃岁灯,合家消夜守岁
吃过年夜饭后,大人们忙着做家务活,在灶房一边刷洗碗筷,一边到灶下添些柴火,炖煮香肉,锅中“咕咚”直响,香气氤氲。他们还要准备明天到庙宇上香用的供品,孩童要么出去找小伙伴玩耍,要么手持灯笼烟花沿街嬉戏,要么在镜子前试穿新衣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人们又多了一个娱乐大餐,聚在屏幕前观看央视春晚。等到央视主持人喊着零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窗外千家万户鞭炮齐鸣、火树银花,映满夜空。主妇已经准备好了精致的宵夜,叫喊老人小孩过来吃宵夜。
《分疆录》记载:“除夕……爆竹燃灯谓之‘岁灯’,中宵少长欢饮谓之‘消夜’,坐候达旦,谓之‘守岁’。”宵夜,在泰顺又称“消夜”,意为消磨永夜、度过夜晚。除夕夜,大人们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围着火炉一起品茶喝酒,闲话农事,回忆一年来的生活趣事,畅谈明年的打算。人们都打着精神守岁到天明,据说农人在除夕半夜睡着,明年的田磡会塌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