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秋开学时徐士瑚的祖父把他送去上学,当时学校只有20余名学生,教员两人,都是本村徐姓秀才。那时学的国文与算术,都是铅印初小教本。国文从“人手刀尺”开始,算术从加法开始。这两门课对于接受过学期教育的徐士瑚来说是轻而易举之事。而后茶窑徐一善的私塾便改成了女子学校,专门教习徐家女子读书,并聘请槐荫村一位赵姓的老秀才赵道光用最新出版的小学教本教习。
清末私塾
1913年冬,31岁的阎锡山因妻子徐竹青多年不孕,经其副官大同人李德懋介绍续娶大同许兰森为妾,作为徐竹青的妹妹改姓徐,婚后一月,徐竹青带她从太原回到大建安后茶窑家里认亲,徐一敬大摆筵席宴请亲朋。仪式上,徐竹青陪同先跪拜了列祖列宗礼,次跪拜了徐一敬夫妇及一字辈的叔伯们,并认了徐一敬夫妇为父母,正式改许兰森为徐兰森,最后徐兰森拜了徐竹青姐,确定了大小名分关系。当时,年幼的徐士瑚亦跟随母亲参加了认亲仪式,并与士字辈的七八个兄弟一起给徐兰森行了鞠躬礼,徐兰森赏了他们每人一枚银元,令他们喜出望外。
五台建安后茶窑
1915年9月,山西都督阎锡山父亲阎书堂鉴于本村及邻近数村的初小毕业生欲升高小必须到15里外的东冶镇投考沱阳高小,而且还隔着一条滹沱河,十分不便,于是出资创办了河边私立两等小学,并聘请徐一鉴为校长,聘请张辉、张慰、张桐为国文、历史、地理教员。段作霖为初小部主任,同盟会员郭琅为庶务主任兼体操、唱歌教员。校舍数十间是利用村北大庙东侧偏院改建成的,有办公室、宿舍、教室、图书标本室、学生伙房、教员小灶等等。大庙前的空地为操场。学校设备齐全,免收学杂费,还供应教本、教材,教员都是闻名崞县、五台的举人、秀才。因此,高小班26名学生都是住过沱阳高小ー、二年的学生。学校规定学生食宿全在校内,过着自己搞卫生、生火炉、烧热坑、领煤油、擦灯罩等集体生活。课程有国文、修身、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唱歌。一年后聘请了太原一师毕业生刘绍仪与张祖荣讲授英语、图画、手工课。学校重点课是国文、算术、修身。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所学校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而徐一鉴主要讲授修身课,讲的内容是古代圣贤名人的嘉言懿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勤俭、诚实、和睦、爱乡、爱国等美德。
五台东冶沱阳中学旧照
1916年2月,徐士瑚也来此学校念书,并插入初小甲班。同年,同龄的梁化之也来此读书,二人为同班同学,当时班里有19人,分别是建安的徐士瑚、王维藩、徐有官(徐炳文,三股二十世),陈家营的陈廷荣,青石村的薄承正,芳兰镇的刘兴涛,师家湾的梁敦厚(梁化之)与师明亮,河边村的刘维帮、曲宪治、曲宪汤、曲宜振、曲润生、曲廷渊、曲廷瑞、刘石生、阎锡珍(阎书康子)、阎树楠、阎志善。主任是建安村东十里的檀村人段作霖,教国文与算术用的是印铅初小教本。学校规定河边村的学生都是走读生,外村的八人食宿全在校内。同睡一室两坑。主食是窝头、贴饼、莜面、小米,副食是咸菜、胡萝卜,夏秋季节可从校外农民菜园买到水萝ト、小葱、黄瓜。周六日回家时拿上空篮子,星期一到校时可带一篮子食物到校。这种情况记得与我们小时候上学时差不多,那会儿周边村里来我们学校上学住校生也是这样的。
也就是在这一年,年仅11岁的徐士瑚在母亲一手操持下娶了长他五岁的渠英芳为妻,渠英芳念过几年小学,性情温和,五官端正,七年后,生一子,便是徐敦寿,以后则再无生育。后来,在徐士瑚先生回忆录中对自己这时的婚姻有过描述,令徐士瑚先生感到唏嘘的是母亲当年为其娶妻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帮助自己操持家务。
多年以后,九十岁的徐士瑚先生写了《九十自述》,回忆当年与梁化之的交往,甚为感慨。当时同为同学的还有阎锡山表兄曲清斋的两位儿子,长子曲宪平、次子曲宪治。曲清斋的奶奶也就是阎锡山的老娘(姥姥)王氏是东建安村徐士瑚先生亲家(长子徐敦寿的岳父)王肇修的老姑姑。
在徐士瑚先生《九十自述》中记载了两次非常有意义的远足活动,都发生在他上河边两等私立学校时期。何为远足?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有目的的长途步行运动。第一次是在1917年春季,崞县(现在的原平市)宏道镇川路学堂创办人续西峰邀请附近各校师生来校交流联欢学习,徐一鉴与郭琅带领高小班与徐士瑚先生所在的班学生共45人清晨出发,渡过滹沱河,到15里外的宏道镇与该镇高小学生联欢。川路学堂以白馍、稀饭、土豆丝、咸菜招待了他们,傍晚时分返校。这样往返30里的远足活动对这些十来岁的学童来说确实是十分艰苦,但不得不说续西峰倡导实行的这种优良传统,是值得各校学习的,就拿我们现在来说,大部分人都是缺少锻炼的,基本上都是一出门不是汽车就是电动的,记得小时候在家里上地里干活都是走路去,现在也都是汽车,基本上很少人走了。
革命巨子续西峰
到了这年秋季开学时,徐士瑚先生所在的这个班便成为高小第二班。
1918年春末,徐一鉴与郭琅率领徐士瑚所在的这个班的19名同学进行了一次远足活动,这次的目的地是河边村东千米文山高峰南的名叫凤栖岩的小山村。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早晨出发,沿着崎岖山路,整整礬登了两个多小时オ到达该村。村中农民十余家,多为张姓地主家的佃农。因为张家有个儿子曾在河边私立两等学校念过书,所以张家以白馍、稀饭、土豆丝、成菜招待了他们。该村方圆数十里地的沟沟洼洼没有一个水泉,因此吃水问题只能靠天解决。张家院内有一八丈深的水井,储满了雨水与雪水。他们走进井房参观时,立即感到一阵寒气袭人。徐一鉴教导他们说水与粮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人人都要珍惜水,也要珍惜粮。一滴水、粒粮也不可浪费。这次远足活动,傍晚返校时,虽然感到腰酸腿疼,却使这些在平原生活惯的学童受到了一次终身难忘的惜水惜粮的深刻教育。凤栖岩村现在是属于建安乡政府管辖的一个村,相传此处曾有凤凰栖息,故名。传言此处以后会出现皇后,而这一传言也最终成真。我的邻居,也是我很要好的一位朋友,张奋伟,他们家就是在他十一、二岁时从凤栖岩搬迁到我村的。关于惜水的事情,70后的我也深有体会,我的姥姥家是凤栖岩下面阎家脑村的,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是接雨水、雪水用来做饭、喝水,至于洗衣服那根本是奢望,非常艰苦。
同年,阎锡山因五台中学资金短缺,设备又差,无力经营而决定在河边村兴办一所中学,取名“川至”。“川”取阎锡山字百川之名,“至”意味着来临,表示如同百川的到来。这所学校在1919 年建成一部分后,便取消了五台中学和定襄中学,并将河边村两等小学并入川至中学,称为附属小学,(1922年―1924徐向前元帅曾在此执教)。也就是在这一年,在五台东冶沱阳中学毕业的“沱阳三才子”方闻(望景岗)、朱典(东冶)、康耀庭(五级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川至中学。
刘俊喜提供的河边川至中学师生照
文/徐小龙,字新伟,五台徐氏三股二十一世
未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于网络。